8年来,创新方法不断在电力、热力生产、石油天然气、汽车制造业、铁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国家重要战略领域涌现,生产一线实际难题得到破解,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大赛已成为中国弘扬创新精神、传播创新方法、涵养创新文化、激发创新活力、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。 “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,这体现出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,使我很受鼓舞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“杂交水稻的发展史,本来就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。围绕国家粮食安全,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研发。” 农业报国,不让老百姓挨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,袁隆平的名字排在第一位。“民以食为天。我是学农的,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。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,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、田埂边和桥底下,真是锥心般的刺痛。”袁隆平说。 1953年,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,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。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,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,不让老百姓挨饿。 1956年,袁隆平带着学生开始了农学实验。他发现,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,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。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,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。 1966年,袁隆平发表论文《水稻的雄性不孕性》,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。此后,他与学生李必湖、尹华奇成立“三人科研小组”,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。1970年,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,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,袁隆平给它取名为“野败”。 各地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,他慷慨地将“野败”分送给大家,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,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。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。 1973年,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,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,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。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的一间会客室墙上悬挂着一幅照片,金黄色的稻浪翻滚,左上角有袁隆平写下的一行字:湖南溆浦,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。 “亩产1000公斤”,这是袁隆平80岁时许下的生日愿望,在2014年已经实现。2019年,袁隆平迎来90岁生日。这一次,他的愿望是,“亩产1200公斤”。 从1976年到2018年,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,增产稻谷8.5亿吨,为中国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饭碗作出了突出贡献。 科技创新,从未停歇的脚步 袁隆平说:“现在,我最关心耐盐碱水稻示范工程、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工程等三大工程,期望通过它们,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。” 提及海水稻,袁隆平说:“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,是指能在沿海滩涂等盐碱地正常生长的特殊水稻,并不是说长在海里,或用海水灌溉的水稻。原来由于耕地面积受限,要提高产量、保证粮食安全,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。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海水稻,希望通过利用沿海滩涂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。全国沿海滩涂、盐碱地有十几亿亩,能够种上水稻的有2亿亩。2017年开始,我们计划在三年内研究成功抗盐碱浓度在0.8%左右的海水稻,每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,如果推广一亿亩,就可以多产300亿公斤粮食,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。” 除了解决“吃饱饭”,袁隆平还将更多精力放在了“吃得好”和“更健康”上。由他领衔、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“种三产四”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,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。2017年参与“种三产四”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,优质稻占比超过30%,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。 “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很重要,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尤其如此。”袁隆平说,“我一定会带领团队,朝着新目标,继续奋斗。”(龙军) 来源:光明日报 转自: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来了!
2023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以“培育创新人才,做强实体经济”为主题,由中国科协联合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,将于11月17-21日在天津举办全国总决赛。
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举办8年来,共有9764家企业的24731个项目参加大赛,直接参与企业科技人员7万余人。